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毛毛蟲的警告儀式! Caterpillar warning

動物間的溝通有時很依賴儀式化的行為來傳達訊息或是避免真正的衝突, 像是孔雀開屏或是狼嚎. 但是這些儀式化行為的來源卻仍有待研究. 這影片介紹經研基因比對跟行為比對, 研究人員找出在毛毛蟲身上有的退敵儀式行為的來源. 這種毛毛蟲遇到入侵者的時候, 會一邊用頭敲樹葉, 一邊用尾巴刮樹葉. 利用這些震動來告訴入侵者離開. 研究人員經研基因比對跟動作聲音比對, 找出了這種刮樹葉是行為是源自於爬行而刮樹葉的聲音程序則是比照打架時候真正的聲音.  這研究給了儀式化行為來源很好的理論支持.

科學文獻

1 則留言:

scimage 提到...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A%A8%E7%89%A9%E8%A1%8C%E4%B8%BA%E5%AD%A6
固定行為型態(fixed action patterns、FAPs)的研究,是行為學研究重要的一步,歸功於康拉德·勞倫茲以及他的良師益友奧斯卡·海因洛斯。這個研究是由海因洛斯和勞倫茲所做,而後由勞倫茲發表。

勞倫茲的描述中,以發生在可辨識的刺激(稱做信號刺激或釋放刺激)產生的本能反應來解釋固定行為型態。這些固定行為型態能夠在不同物種間比擬,且行為的相似和差異能夠輕易的和型態學上的相似和差異做比較。

在海因洛斯所做最重要且最常被引用的鴨科(包括鴨、雁、鵝)研究中使用了這個方法。動物行為學家認為接受刺激並產生固定行為型態是一隻動物與同物種的成員在行為上或外在表現上的共同特色,且少量幾種固定行為型態便能在動物的溝通行為中扮演重要媒介。

較為複雜的調查研究是由卡爾·馮·弗利所進行的被稱做舞蹈語言的蜜蜂之間的溝通方式。此外,勞倫茲以對自然中的固定行為型態和動物發出這些行為的情況,發展了一個動物溝通方式的演化的理論。

印痕(imprinting)是洛倫茲所做的另一個重要研究,對象是幼年期的離巢鳥類。勞倫茲觀察到這些雛鳥(如雁、雞)自發性的從孵化後的第一天便跟隨他們的母親。勞倫茲並發現在人工孵養的情形中這種反應能夠被強行的刺激,且只在出生後的一段關鍵時期(又稱敏感時期)有效。(人類此關鍵時期約在 18 個月大至 3 歲左右。)

康拉德·洛倫茲的合作夥伴庭伯根認為研究動物行為有四個必須探討的問題。

* 1. 機能(Function):行為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存機會和繁殖機會?
* 2. 因果關係(Causation):引起反應的刺激是什麼,這個反應如何在學習過程中修正?
* 3. 發育(Development):行為如何在年齡增加過程中變化,以及哪些早期的經驗對行為的表現是必須的?
* 4. 演化歷程(Evolutionary history):一個行為與其他親源物種的相似行為的比較,以及這些行為的發展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