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有效的利用能源是未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除了再生能源以外, 其實還有很多被浪費的能源可以被回收. 這影片是展示利用溫差來發電的小裝置. 在一的大的散熱器上裝上珀爾元件 (peltier elements, 利用溫差產生電壓元件, 常用於電腦晶片的散熱) , 在元件的上面放上冷的或是熱的東西, 就可以產生電壓, 帶動風扇轉動. 影片的前半是放上冰枕, 可以看到風扇往逆時針轉動, 影片的後半是放上熱飯團, 風扇變成往順時針轉. 最後甚至用手溫就可以帶動風扇. 像是日曬或是其他的熱源都有機會能來發電. 目前這種技術還需要克服效率的問題, 需要材料科學跟好的微結構設計來改進.
相關學術文獻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溫差發電機 !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標籤:
物理,
應用科技
Related Posts:
- 電熱共生-太陽史特林引擎! Solar-Powered Stirling Engine - 2010-10-29
- 微快門顯示器! MEMS Shutter Display - 2010-10-27
- 在空氣中游泳的'魚'! Airship fish - 2010-10-24
- 半透式螢幕! See-Through Display and Film Display - 2010-10-21
- 聚焦聲音! Audio zoom - 2010-10-15
- 變色分子共晶-用光來作功! Converts Light into Mechanical Work - 2010-10-11
- 訂做明星的身材! Morphing actors - 2010-10-08
- 用身體舞動遊戲! Kinect in Tokyo Game Show 2010 - 2010-09-28
- 雷射遠端驅動的直昇機! Lasercopter - 2010-09-25
- 史考特的實現: 視網膜投影銀幕! display onto the retina - 2010-09-24
- 全天飛行的太陽能飛機! Solar plane completes maiden flight - 2010-09-23
- 人工的地球環: 衛星的相撞與殘骸! Satelite smash - 2010-09-2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6%B1%E9%9B%BB%E6%95%88%E6%87%89
熱電效應是一個由溫差產生電壓的直接轉換,且反之亦然。簡單的放置一個熱電裝置,當他們的兩端有溫差時會產生一個電壓,而當一個電壓施加於其上,他也會產生一個溫差。這個效應可以用來產生電能、測量溫度,冷卻或加熱物體。因為這個加熱或製冷的方向決定於施加的電壓,熱電裝置讓溫度控制變得非常容易。
一般來說,熱電效應這個術語包含了三個分別經定義過的效應,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由Thomas Johann Seebeck發現 。)、帕爾帖效應(Peltier effect,由Jean-Charles Peltier發現。),與湯姆森效應(Thomson effect,由威廉·湯姆森發現)。在很多教科書上,熱電效應也被稱為帕爾帖-塞貝克效應(Peltier–Seebeck effect)。它同時由法國物理學家晉·查理·阿提鞍斯·帕爾帖(Jean Charles Athanase Peltier)與愛沙尼亞裔德國物理學家托馬斯·約翰·塞貝克 (Thomas Johann Seebeck)分別獨立發現。 還有一個術語叫焦耳加熱,也就是說當一個電壓通過一個阻抗物質上,即會產生熱,它是多少有關係的,儘管它不是一個普通的熱電效應術語(由於熱電裝置的非理想性,它通常被視為一個產生損耗的機制)。帕爾帖-塞貝克效應與湯姆森效應是可逆的,但是焦耳加熱不可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