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超越專業的新一代儀器自造: 屬於未來新世代的科學Maker手機顯微鏡!



自製科學儀器的活動在很多年來一直持續在世界各地進行,從各種電子實驗儀器,光學儀器到各種零配件都有很多人在默默推動。這是一個改變的過程,希望科學能夠重新回到社會該有科學的角落,不是再被限制在少人能接觸的實驗室裡。

但受限於專業知識與製造設計能力,自製科學儀器所採取的製造與設計策略往往是利用替代性的物品來替代性達到現有儀器工具的效果。因為性能常比不上專業的商業儀器,所訴求的對象也常常限制在自造的過程體驗或是教育領域的實做學習上,而無法跟專業的儀器達到一樣的效果或是只能達到有條件的觀察能力。

但是這不該是必然的方式,如同眾所周知的特斯拉電動車(Tesla),由於捨棄了傳統的設計思維,即使在高度成熟的汽車產業,仍然能從無到有設計出最好的新一代電動車,SpaceX即使必須跟NASA這樣累積無數經驗與全球菁英的火箭設計競爭,仍然從無到有開發出新一代可回收式火箭,開始新一代的商業太空運轉模式。傳統儀器受限於開始發展儀器時的設計與一直以來已僵化觀測使用方式,在新的電子資訊環境下,尤其是手機轉為主要計算與感測元件下,部分沿襲的設計已經不是最合理的設計。

以顯微鏡而言,傳統的顯微鏡以人眼的觀察出發,考慮到人眼的光學,設計出了各種光程的目鏡與物鏡系統,然後在以此為基礎衍伸出利用CCD或相機的觀察模式,主體的設計仍然沿著傳統的方式。也因為這樣,目前專業可以接CCD攝影機或相機的顯微鏡都必須非常龐大笨重,操作方式也越來越遠離直覺。這樣大型化的發展下,儀器也越昂貴與需要專業的操作人員。

而這些也正是目前顯微鏡在更多應用上最欠缺的地方,目前一般只能在有裝配的實驗室或工廠使用,需要由專業的人員才能正確操作。像是在野外調查,環境監測,偏遠地區的醫療等就顯得不合用,另一方面對大眾來說,專業可數位記錄的顯微鏡就幾乎是不可得。

科學影像 Scimage在三年多前開始了科學儀器製作計畫,以新一代的手機設計演進軌跡為設計對象,直接以依照原理設計出新一代基於手機的科學儀器,所設計製造的手機顯微鏡手機光譜儀,不僅已經是台灣最廣泛使用的的自製科學儀器,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的正規教育都被廣泛使用,各種自然社團,自學團體,偏遠地區教學,科學活動,全國科學競賽等也開始應用這些儀器來改變環境與科學觀察。
(左到右:手機顯微鏡,手機偏光顯微鏡,手機螢光顯微鏡)



                    手機光譜儀  

但是在專業的領域上,常常會有迷思自製儀器一定比不上專業儀器。但科學原理只有一種,對於科學儀器,基於原理的設計才是儀器能力的關鍵所在,製造流程只是合理的實現手段。只要能依照原裡並找出符合目前數位自造的方式能忠實呈現設計,就只剩下對於原理與設計邏輯的適用與選擇取捨,對於好的儀器,每種儀器常都是一種妥協,基於原裡,因為要增強部分所以有犧牲的部分,在顯微鏡上,只要願意矲脫人眼的直接光學觀測,改以手機為核心,可以開創出新一代的顯微鏡,也就是手機顯微鏡!例如以下的植物觀測,完全可以達到傳統顯微鏡該有的效果。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和室內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左:番茄的表面細胞,右: 蜘蛛百合花粉)


為了實現這設計構想,陸續實現了手機顯微鏡,偏光手機顯微鏡,螢光手機顯微鏡外,新一代的手機顯微鏡也可以整合各種專業物鏡的手機顯微鏡,利用手機顯微鏡的鏡頭做為手機專用的複式成像鏡頭,整合各種物鏡進入手機顯微鏡。也因為是基於手機的成像設計,在景深收光角度上可以在不太影響成像品質下讓傳統上較長的鏡筒長度縮短而保有等效的倍率與有效的進光。

這套裝置(通用物鏡模組)讓有手機顯微鏡可以自行增加物鏡的能力,也可以同時保有手機顯微鏡原本的輕便自由的觀察方式,形成高低倍率的組合。在解析度上,依照物鏡的能力,在正確照明下可以達到跟傳統光學顯微鏡同樣的效果。不管是血球,細菌,各種微小的生物或植物的結構都可以觀察清楚,配合手機顯微鏡已有的模組如偏光模組等,也能變成更專業的偏光顯微鏡。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以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組成高倍率的倒立顯微鏡,直接觀察各種水中的小生物,微生物。

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和電話



雖然顯微鏡的光學原理已經發展的很完整了,但是配合著各種資訊電子載體的發展,以手機而言,新一代的手機顯微鏡可以提供最合適的與方便的結合方式,也可以讓專業顯微鏡從笨重與複雜的操作中解放,在各樣的使用環境下幫更多人探索了解我們的世界,或許有天傳統的顯微鏡大廠能像這樣的設計看齊,也一起做出屬於未來世代的顯微鏡,解放顯微鏡真正的能力與賦予更多可能性 !


最後也謝謝科學Maker 社群的朋友,提供這些使用照片與影像,也歡迎對科學與科工具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加入我們!


科學Maker 

期待實現一個每個家裡都有自由科學家,創造工程師,有小小實驗室跟工作室的社會! 歡迎好奇又善良的朋友一起來加入完成~



以下一起欣賞各種在家裡可以開始自己觀測的專業科學觀察影片!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把學習與技術直接導入腦的方式! Enhanced Training Through Neurostimulation

關於腦部的運作雖然還有很多未知,不過這抵擋不住人想直接跟腦溝通的欲望,以往的學習需要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來讓腦產生特定的連接或運作模式,現在科學家已實驗發現,直接輸入已經訓練好的人的腦部運作模式可以增加學習的能力,實驗以模擬開飛機為例,在測試人員的頭上先戴上特製的感測與刺激的儀器,裡面包含了對頭部血液流量的變化,即時量測腦波EEG,並且利用導電膠把電極根頭皮接觸,導入電流(稱為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



先收集好學會人的腦波,然後在實驗者身上一邊訓練的同時,一邊把學會人的腦坡經由tDCS輸入與利用EEG同時監測,這樣一來,發現了接受這樣直接刺激輔助學習的人,可以大幅增加學習效果,原本失敗率較高或操作不易的飛行操作可以較快學會。這技術暗示著即將要開啟了一扇很不可思議的門,用在好的地方可以協助腦部失去功能的的功能性回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對人能力更多的人為控制,走向未知的未來。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走向繞射極限與千倍放大率 : 光學變焦手機顯微變鏡!

手機顯微鏡的出現因為結合手機的攝影功能與即時性,已經改變傳統對光學顯微鏡遙不可及的觀念,由科學Maker社群共同推動的手機顯微鏡製作計畫,目前全台已經有約上千所的學校的老師,與各教育研究單位開始使用,讓顯微科學觀察的實驗的能力與機會重新回到每個對科學有興趣的人的手中,並一起建設完成上萬張開放顯微影像的台灣科學影像資料庫供非營利使用。

手機顯微鏡除了優越的光學性能與方便的使用特性外,最大的特點在模組化設計,先找出真正的科學原理,然後用數位製造的方式模組化實現,這樣的設計的讓各種觀察方式可以經由附加不同模組的方式完成,目前計有偏光顯微鏡,金像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倒立顯微鏡等,這些設計原本屬於專業研究領域的觀察都可以實現(關於手機顯微鏡的設計請看手機顯微鏡三部曲),提供原本昂貴研究用顯微鏡才有的功能,讓各種觀察能夠實現。
對於一些較小的物體,如動物細胞與細菌,手機顯微鏡的鏡頭設計雖有足夠的光學解析度,但是受限於目前手機相機不提供光學放大,對於微米等級的物體仍然不易直接觀察,在克服這點上,目前的模組設計中有複式模組與數位相機模組來達到千倍放大倍率,理論上可達到鏡頭設計的光學繞射極限(約略小於1um), 即使單一個大腸桿菌也可以被觀察到。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使用手機顯微鏡來達到這樣的放大倍率,會讓使用更方便,其實光學變焦模組在當初設計時已考慮到日後可直接附加在手機顯微鏡上。與傳統顯微鏡設計相同,如果使用一組目鏡與物鏡來放大,先用物鏡投影形成中間像,再用目鏡放大,就可以大幅增加放大倍率,達到高NA鏡頭的理論光學解析度,不會受限手機原本的鏡頭跟感光學件,複式成像的概念如下,只要調整兩個鏡頭的間距就可以調整光學放大倍數。


來源:http://scientificsentence.net/Optics/

而要在手機顯微鏡上實現光學變焦,需要手機顯微鏡與倒立顯微鏡模組,在倒立顯微鏡模組中有另一獨立鏡片,與手機顯微鏡的鏡片組合後,以倒立模組的鏡頭做為物鏡,而手機顯微鏡上平板的鏡頭做為目鏡,來實現適合手機的的複試光學變焦手機顯微鏡。結合後的圖示如下:




因為不同光學放大倍率下對物體焦點的移動只要調整載物台就可以校正,不會有成像問題,所以用這樣單一鏡頭或是複合鏡頭的設計,可以在手機下實現從幾個公厘的個體特徵觀察到微米等級的細胞細菌觀測都在同一組手機顯微鏡下實現。

下圖是以光學變焦模組拍攝老鼠子宮切片的照片,可以看出細胞的結構與染色的細胞核。其實這樣的解析度一直就在手機顯微鏡裡了 :)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讓手機成為專業光譜儀/分光光度計: 科學Maker 社群的科學台灣計畫!

以下要說一個手機怎麼變身專業光譜儀跟分光光度計的故事,這是科學Maker社群繼設計手機顯微鏡一年多後,繼續希望讓台灣各處變成小實驗室的努力,也希望改變台灣的科學學習跟研究環境,歡迎更多對科學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完成~

光譜儀是很多科學研究跟探索自然的必備工具,凡舉分子特性的分辨,濃度的量測,物質的鑑定,天體光譜的量測等,很多精密的實驗也都需要光譜儀的協助。但是光譜儀是昂貴的儀器,最便宜的要數萬起跳,更別提高感度高精密度的研究光譜儀或是分光光度計。

以往有一些方式可以DIY光譜儀,常用方式黑色的紙箱子放進一片光碟做為光柵,設置一狹縫,然後在相對的角度上用眼睛觀測或是用相機拍攝,但是其中有不少問題,如光譜灣曲,雜訊高,不管是因為遮光不全,光徑設置不良,或是內部反射的多次傳播干擾,最後都造成對比不足,解析度不高,加上一般只能直接手持,使用上不穩定,都讓這樣的工具僅止於一些對光源的觀察,難以進一步的使用。另一類的光譜儀使用webcam的感光元件作為核心以USB連接電腦,只有解決穩定觀測的問題,但是引入了有光學鏡片不佳與感測器解析度低等問題,解析度有限。下二圖為一般自製黑色紙筒光譜儀的關察,左方為自製,右方為中研院物理所印行切割之設計 (感謝 科學Maker 社群 St Kao 黃奕杰 提供觀察結果)


















為了實現讓手機變成光譜儀,讓更多人可以擁有使用研究等級的光譜儀,科學Maker社群即將製作的手機光譜儀在本體設計上,重新根據光學成像與繞射原理,規畫垂直式短光徑設計,可同時提升光強與解析度。在光柵的設計上,使用特殊製作高效率光柵,與新光路結合後不僅光效率提高為研究用,可以免除了一般自製光譜灣曲的問題。


為了達成專業儀器的效果,在改善噪訊比上,使用了所需最小傳播光徑設計,免除任何不預期的光線傳播,也使用全密封的黑色壓克力隔絕外部任何光線的干擾,另外在內部配合特殊的表面抗反射黑色微粒層,讓訊號之外的光幾乎完全都被吸收與遮蔽,來實現高對比與準確的強度顯示,免除耀光雜訊的影響。以下為以手機螢光燈光譜的直接量測,可以看出對比與解析度皆大幅改進,不僅解析度可以提升,亮度也能準確呈現。



為了驗證手機光譜儀的強度的正確性與光譜的解析性,將所獲得的螢光燈光譜圖以ImageJ軟體以直接對強度做圖並與文獻上的比較,可以看出汞譜線與相對強度都能忠實呈現,表示非光譜噪訊已經被有效控制。上圖為文獻飛利浦螢光燈的譜線,下圖為手機光譜儀的量測結果。


在構件設計上,手機光譜儀的特點為可與手機顯微鏡鏡座結合,使用載物台直接調整固定,使得手機只要直接水平放置就可以穩定跟光譜儀結合,變成穩定的手機光譜儀,在光譜儀前端設計可換式狹縫的螺絲,可以依照所需的亮度與解析度,更換相對應的狹縫,在低光照下可以選擇較大的狹縫,而需要高解析度時可選擇較窄的狹縫,滿足不同需求。以下為與手機顯微鏡台結合後量測LED燈的量測構造圖,只要放下手機就能穩定量測。



另外前端的螺絲擴充設計也可直接鎖上分光光度計模組中放置比色管的裝置,來完成分光光度計的量測功能。下方為分光光度計模中前端擴充的樣子,中間有一對狹縫保證光線的直進,左右兩個孔為螺絲孔,中間放置的為與專業分光光度計相同的比色管,可以直接量測或是校正吸光度。



在分光光量測上,需面臨強度的正確性與否,以下是測試手機光譜儀的分光光度計量測功能來直接獲得吸收光譜圖,結果符合,顯示應該在合理的亮度範圍手機應該可以勝任分光光度計的,顏色與白平衡在相對量測值下無大影響。樣本是一片綠色的小壓克力。同時量測有穿(上方光譜)跟沒有穿過壓克力的光(下方光譜),然後直接影像計算,亮度相減除以沒有濾片的亮度然後算出穿透率 。


另外在研究上高效率的光譜儀也可以用來做螢光光譜儀的核心,可以用來檢測例如不同油品的添加,為了測試這可能性以下圖片是Rodamine B 的稀薄溶液跟用紫光LED激發,用手機光譜儀拍的螢光光譜。



新設計的手機光譜儀取了名字了,叫做SciView,取這名字是希望可以從小小的觀景窗讓更多人看到動人的科學的視野,非常輕巧簡潔的設計,除了喜歡這種質感,也是心中最好的設計了,不管科學上,使用上或是整體外觀結構上

希望經由這工具,想像有一天在台灣的課堂,化學老師帶著學生邊看光譜邊跟學生說明化學反應中分子怎麼重新組合,物理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看著一條條光譜說明量子理論發展的由來,指著不同顏色的光跟出現的位置說明繞射跟光柵結構的關係,地科老師可以照著星體跟礦物,說很多關於地科的故事,生物老師可以培養細菌,用光度計量測生長曲線給學生看,說明生命最基本的動態,或是量著葉子說明能量怎麼被生命給擷取利用。

而在台灣對科學有興趣的同學,不用再去大學實驗室,就能在家還是在自己學校完成想做的科展,不僅能觀察顯微的世界,也能做定量定性的量測,不是有關係的有辦法去實驗室的人才能做。一些假東西還是汙染的東西一驗光譜就會原形畢露,或許投鼠忌器也會變少。

SciView手機光譜儀與分光光度計模組,即將要在科學Maker 社群登記製作,依照過去的科學儀器製作計畫,會讓參與的朋友一起做或是自由贊助來獲得,歡迎各位對科學有興趣的朋友加入科學Maker來一起完成!

故事說完了!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會跑會游還會自我消滅的MIT新微型自摺紙機器人! Miniature Origami Robot Self-folds, Walks, Swims, and Degrades

機器人最基本的組態就是支撐的硬結構,活動的軟關節還有驅動的馬達。以往這些元件需要用不同的材料跟電機結構來完成,最近MIT跟慕尼黑工業大學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用自組裝的摺紙技術加上磁場激發來做成小的機器人。主要的構造很簡單,PVC跟磁性材料被包覆在兩層以紙或PS組成的薄片中,其中在放置一塊小的釹鐵硼磁鐵,包覆的這兩層薄片先以雷射切割,所以留下了可以彎曲的溝槽做為關節。然後把這機器人放到加熱板上,一但加熱,PVC開始變形,因為所夾的薄片有不同的溝紋,所以就自己摺起來成不同形狀,其中硬的板狀結構跟軟的活動關節也都有了。

img
會動的原因是因為有磁性材料層跟中心磁鐵兩個對磁場有反應的材料,所以當外加磁場時這兩種材料間的吸引力就會增加 (物理小知識: 磁場中磁性物質會頃向順著磁場排列且相吸),所以如果加上一個震盪的磁場,這小機器人就會開始抖動起來,如同振動馬達馬達一樣,所以只要整體結構有非對稱性,震動就會造成運動,就可以跑了!(實驗中使用15 Hz的磁場頻率,這跟整體材料的共振條件有關,也是就關節有綸軟跟質量的分布)
 img
實際操作上實驗中加了四組電磁鐵,所以也可以用磁場強與方向分布控制運動的方向,所以可以做到躲開障礙物這種運動。當然可以產生運動的結構,除了利用震動周期中摩擦力的不對稱來運動外,也有可能靠震動變形中流體阻力的不對稱性來游泳,所以這款磁激發的機器人也可以在水面運動。最後最後,因為材料特性,如果放在可以溶解的溶液中,就會分解了。 整個展示影片如下:


其實,同樣的加熱摺疊原理去年已經展示過了,如同下面的影片,只是去年的馬達是外加的振動馬達,今年變成磁鐵震動...



而振動機器人也是已經熟知的科學玩具,可以參看牙刷機器蟲的運動 ,自我摺疊的實驗在近年也很多,如自己折起來的薄膜! Plastic sheets perform auto-origami,或許下次有心的朋友花些巧思融合一些科學原理,也可以做出更好更厲害的機器人喔~ :D


國外報導參看
http://spectrum.ieee.org/automaton/robotics/robotics-hardware/origami-robot-folds-itself-up-does-cool-stuff-dissolves-into-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