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感光裝置跟電極取代真正的視網膜神經細胞,應該已經不遠了. 希望哪天光明重新落在每個人的眼裡.
相關學術文獻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人工視網膜
標籤:
生技醫療,
生物,
光學技術,
神經認知,
資訊科學,
儀器裝置,
應用科技
Related Posts:
- 裝著天線的小間諜昆蟲 Cyborg insects - 2010-01-12
- 巴甫洛夫的狗 conditional reflexes - 2010-01-08
- 被電極附身的昆蟲們 - 2009-12-30
- 袖套上的籃球教練! Futuristic sleeve helps you play perfect basketball - 2013-08-26
- 方向性力回饋的觸控! Tactile Display With Directional Force Feedback - 2012-06-18
- 彈跳床行動界面! Trampoline Game Interface As An Exercise Support System - 2012-06-17
- 虛擬試衣間! virtual dressing room - 2011-07-12
- 黏土電子玩具! AnnMarie Thomas: Hands-on science with squishy circuits - 2011-04-10
- 資訊的轉換-機器人互動脫口秀! Heather Knight: Silicon-based comedy - 2011-01-30
- 摺紙中型態轉換的數學密語! Robert Lang folds way-new origami - 2011-01-04
- Google與Facebook 的資訊控制/複製賽! - 2010-12-17
- 訂做明星的身材! Morphing actors - 2010-10-08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9833&ctNode=40&mp=1
作者:王郁涵
器人要怎麼辨識物體?視網膜病變的盲人怎麼重見光明?經過交通大學校長兼講座教授吳重雨的長期努力,似乎有了一線曙光。
機器人要怎麼辨識物體?視網膜病變的盲人怎麼重見光明?經過交通大學校長兼講座教授吳重雨的長期努力,似乎有了一線曙光。吳教授的研究團隊嘗試在晶片上「實現」視網膜各種細胞的功能,經過多年的研發,希望能開發出更好的人工視網膜。
由於人腦的視覺是由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偵測外界物體的光波後,經其他細胞功能的處理,再傳導至視網膜上方的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轉成脈衝,經視神經送到大腦皮質層產生視覺。不同種的視網膜細胞可以偵測到物體的移動方向、形狀、顏色、輪廓、明暗等,進而產生不同種的脈衝訊號。
吳重雨教授的研究團隊嘗試盡可能把各種物體的特徵辨識功能放進晶片中,等於「用晶片取代視網膜細胞的功能」,如此一來,機器人可以有雙完美視覺的「電子眼」。另一方面,把晶片植入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視網膜中,也可讓他們重見天日。
新型人工視網膜有個重大突破。它比前兩代更輕巧,面積約僅 2 平方毫米,厚度約僅 150 微米,採用「太陽能電池」把進入眼球的光轉為電能,更加省電,無須在人體內植入任何電源就可供應晶片運作所需的電力。吳重雨教授表示,新型人工視網膜最大的進步,是在晶片上由光線產生脈衝,因此,不需用導線穿進眼球把脈衝訊號送進視網膜。
在研發過程中,吳教授一直思考:「細胞原本就是用光感應,為什麼晶片不行?」雖然許多人認為在技術上,讓晶片在視網膜上把光轉換為電訊號非常困難,但吳教授認為這是前瞻性的想法,值得一試。終於在團隊的努力下,由榮民總醫院林伯剛醫師把單一晶片植入動物,初步實驗的結果很成功。最近更與在美國實行人工視網膜植入人體試驗權威的劉文泰教授團隊合作,組成「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吳教授研發的晶片可望加速進行人體試驗,讓晶片植入盲人眼中的夢想推進一大步。
目前,劉文泰教授的團隊所植入盲人眼中的視網膜晶片,已能辨識物體的輪廓、移動方向,也能辨識物體的具體影像,如報紙標題、杯子等。然而未來的挑戰還是存在,對於物體的色彩、明暗、種類產生何種脈衝,仍是生物學家亟待了解的領域。另外,使用太陽能電池產生脈衝時,需要消耗功率非常低的電路,這部分也仍需研究團隊努力研發。人工視網膜的擬真,未來還有待生醫、材料、電子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才能重建更多視網膜病變患者的靈魂之窗。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