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想法來控制外界的物體一直是很多科幻小說的主題. 現在的科技已經慢慢要逼近這個區域了. 利用腦發出的電磁訊號不只能移動滑鼠,現在已經可以用來控制複雜的機器. 這領域目前叫做BMI,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也就是腦機介面. 傳統的方式是利用電極來量測腦波, 在經過訓練的過程後, 讓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腦波來傳達訊息. 目前更先進的方式是利用fMRI, 可以直接對腦部的訊息解碼, 這樣傳達訊息的過程就不需要訓練. 這個影片介紹了這樣的技術跟遠景. 有一天或許可以用想的來控制周圍的機械電器. 影片中目前的進度已經可以使用頭戴式的儀器來達成這樣的效果, 展示的是控制ASIMO機器人. 也許離真的實用的距不會很遠了.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腦機介面-ASIMO 聽話 乖乖照我想的做!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標籤:
生技醫療,
神經認知,
資訊科學,
機械數控,
應用科技
Related Posts:
- 玻璃包覆的的螢光量子點 ! fluorescent glass beads incorporating nanocrystals - 2010-03-05
- 利用溫差找出黑色素瘤 Scanning for Skin Cancer - 2010-03-03
- 癌細胞吃壞肚子! Cancer-Yeast Research - 2010-02-21
- 磁場震死癌細胞! Nano-discs destroy cancer cells - 2010-02-15
- 舌頭上的磁搖桿! Magnet and glue turn tongue into joystick - 2010-02-10
- 肌肉電位控制器! Physios recommend a healthy dose of gaming - 2010-02-08
- 虛擬身體! Twin body parts - 2010-02-07
- 細菌風扇! Bacteria-powered fan - 2010-01-30
- 奈米水膠材料 !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 2010-01-28
- 液滴DNA晶片! DNA Lab on a Chip - 2010-01-26
- 定位細胞儀! Collection system for individual live cells - 2010-01-25
- 自動抽核酸機! Automatic nucleic acid extractor - 2010-01-2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http://zh.wikipedia.org/zh-tw/MRI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NMRI),又稱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台灣又稱磁振造影,香港又稱磁力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原理,依據所釋放的能量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環境中不同的衰減,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即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可以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結構圖像。
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應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應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
從核磁共振現象發現到MRI技術成熟這幾十年期間,有關核磁共振的研究領域曾在三個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內獲得了6次諾貝爾獎,足以說明此領域及其衍生技術的重要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