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手機變身的方法! Phone makeover

現在的智慧手機強調多點的觸控, 但是相對的就必須為介面付出比較多的硬體代價. 這影片是介紹怎麼把傳統沒有觸控的手機變成觸控式的. 利用手機上面的麥克風, 當手指在機體上滑動或是敲打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只要分析這些震動特性就可以反堆手指在手機上的活動. 或許這樣的技術在手機上沒有實用的一天, 不過在其他觸控的地方像是玻璃櫥窗或是桌子上應該都會有發揮的地方.


1 則留言:

scimage 提到...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20&id=0000172822_MYL77CXI38ER8O1C3SCIA&ct=1&PACKAGEID=3306

雖然觸控技術最早仍可追溯到70年代,但觸控技術的大量導入應用,也是在近幾年才逐漸呈現一波市場需求高峰,不只是觸控技術推陳出新,連同硬體、零組件、解決方案乃至作業系統,都與觸控技術息息相關。即便是成熟或是發展中的觸控技術,目前已超過10餘種以上,但目前成功導入應用且大量投產的技術類別,也僅有最成熟的電阻式觸控,與近年熱門的表面電容式(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SCT)技術外,另還有投射電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PCT)、聲波感應、光學、紅外線式、電磁感應…等觸控技術。


電阻式觸控已可實踐多點觸控

若檢視不同觸控技術,會發現電阻式觸控技術的成長,在未來多點觸控應用方面受限最多,其實這在元件廠商不斷重新思考、變更架構後有了更新的突破,例如,電阻式觸控面板的結構,以往光學與耐用度可能會較電容式觸控產品遜色,但經過材料、製程改善,及新結構整合面板觸控偵測機制,內部採ITO PET材料,並整合奈米碳管(Nano Carbon Tube)和導電多分子(Conductive Polymer)新概念,讓電阻式觸控面板在可視性與耐用度表現亦可相對提升。

然而,電阻式觸控技術在導入新結構與材料後,仍否維持既有的高成本效益?可能仍需持續觀察,因為,更換了新結構後除了生產成本可能因此提高,其控制IC也必需修改應對,電阻式觸控技術能否維持其競爭力,還得看新技術與電容式觸控技術的差異幅度而定。


電容式觸控面板具光學優勢

光學表現很明顯將左右視覺體驗,一般電阻式觸控面板因為結構上採ITO方式架構,在透光率與電容式觸控面板相較呈現明顯差異,若電阻式具80% (film/glass)透光率,電容式最少都有接近90%(film/glass)的透光率,即便本文先前提及針對電阻式製程改採新材料進行設計,量產產品的穿透率仍有其提升難度,效益亦相對有限。


電容式觸控技術預期應用成長大增

電阻式因為結構相對較為單純,且元件具備大量生產的優勢,迄今在市佔與成本表現方面,均具備相對優勢,至於表面電容因先前受限專利限制,成本也比較高,市佔率仍比不上電阻式觸控技術。

而近年在表面電容式觸控技術,逐漸有部份專利限制相繼過期、釋出,加上光學玻璃的處理技術進展快速,在量產與壓縮成本方面有機會與電阻式一較高下,而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因為架構上可實踐近來十分熱門的多點觸控(Multi-Touch)應用,市場關注度十分高,預期將會吸引多數觸控產業投入研發、生產。


觸控IC的新戰場

當單點觸控的電阻式技術為主流應用時,觸控IC技術相對成熟,其應用效能的差異性區隔不大,而當主流應用逐漸轉移到投射式電容、表面電容觸控技術時,控制IC的差異性就能左右產品的表現。

因為目前電容式觸控的控制IC報較較高,其開發過程需面對各式專利保護限制,甚至多數面板的光學製程則採委外方式處理,間接都會提升最終成本的生產成本,出現許多新限制。以市場應用觀察,初期投射式電容觸控偵測技術,多半用於TouchPad這類非螢幕觸控的應用方面,IC供應商有Synaptics、 Alps、Cypress、Quantum、與義隆電等主要IC來源。


觸控式螢幕整合觸覺反饋功能

產品整合觸控螢幕設計,具備直觀、省體積、降低成本...等優點,促使行動裝置或平板電腦開始嘗試以觸控式螢幕逐步取代鍵盤設計,但這種趨勢雖然能帶來許多好處,同時也解決人機介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HMI)的問題,但是問題是,使用者仍將面臨缺少機械按鍵的反餽體驗。觸控式螢幕的觸按反餽HMI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將觸控螢幕整合增加觸覺反饋模組,再搭配系統設計去解決模擬實際機械按鍵的體感需求,達到接近實體鍵盤的觸按特性。

目前雖然整合觸覺反餽的行動裝置不多,可能礙於初期成本較高的限制,但隨著平板電腦、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等觸控面板持續加大,系統整合虛擬鍵盤的應用比例逐漸提升後,觸按反餽的應用需求才會逐步浮現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