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射了新的太空偵測器Planck spacecraft, 這個太空船的目的是準確偵測宇宙大霹靂所發出的光,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背景輻射. 之前都在地球收集各方向的訊號進行研究, 現在開始可以在太空中收集了(應該干擾小很多!). 現在高精細度的分布圖已經經由一次次的掃描而得到了. 分析數據還需要時間, 但是這樣訊息應該對於研究宇宙的起源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學術文獻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量測大霹靂! Map of first light
標籤:
天文宇宙,
物理,
儀器裝置
Related Posts:
- 死水效應 水下的秘密阻力! Mysterious 'dead water' effect caught on film - 2010-05-31
- 吹泡泡環玩的海豚! Dolphin play bubble rings - 2010-05-12
- 高傳真的耳骨式耳機! Hi-Fi Bone Conduction Headphone - 2010-05-08
- 超導儲能器!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SMES" - 2010-04-21
- 陀螺裡的秘密! Strange spinning toys - 2010-04-17
- 自然界的超臨界流體! Hottest water on Earth discovered - 2010-04-15
- 溫差發電機 !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 2010-04-10
- 膠帶X-ray產生器! Sticky tape X-rays - 2010-03-25
- 大象真的在跑嗎? Are fast-moving elephants really running? - 2010-03-01
- 磁場震死癌細胞! Nano-discs destroy cancer cells - 2010-02-15
- 液滴的反彈! The bounce-splash of a viscoelastic drop - 2010-02-12
- 第二個太陽! Second sun - 2010-02-1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7%E5%AE%99%E5%BE%AE%E6%B3%A2%E8%83%8C%E6%99%AF%E8%BE%90%E5%B0%84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又稱3K背景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特徵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頻率屬於微波範圍。
1934年,Tolman發現在宇宙中輻射溫度的演化裡溫度會隨著時間演化而改變;而光子的頻率隨時間演化(即宇宙學紅移)也會有所不同。但是當兩者一起考慮時,也就是討論光譜時(是頻率與溫度的函數)兩者的變化會抵銷掉,也就是黑體輻射的形式會保留下來。
1948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阿爾菲和赫爾曼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約為十億度,則會殘留有約5~10k 的黑體輻射。然而這個工作並沒有引起重視。1964年,蘇聯的澤爾多維奇、英國的霍伊爾、泰勒(Tayler)、美國的皮伯斯(Peebles)等人的研究預言,宇宙應當殘留有溫度為幾開的背景輻射,並且在厘米波段上應該是可以觀測到的,從而重新引起了學術界對背景輻射的重視。美國的狄克(Dicke)、勞爾(Roll)、威爾金森(Wilkinson)等人也開始著手製造一種低噪聲的天線來探測這種輻射,然而另外兩個美國人無意中先於他們發現了背景輻射。
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台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受「回聲」衛星的信號。為了檢測這台天線的噪音性能,他們將天線對準天空方向進行測量。他們發現,在波長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個各向同性的訊號存在,這個信號既沒有周日的變化,也沒有季節的變化,因而可以判定與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無關。
起初他們懷疑這個信號來源於天線系統本身。1965年初,他們對天線進行了徹底檢查,清除了天線上的鴿子窩和鳥糞,然而噪聲仍然存在。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大爆炸理論一個有力的證據,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