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像技術是利用干涉的方式重建光的波前跟強度, 發明了很久也很多改進, 雖然不用戴眼鏡也可以看到各種角度的3D影像, 但是在目前的3D顯示器上沒法實用, 一個原因是在沒有參考物的物理的光學資訊下, 電腦計算干涉圖案非常耗時, 另一個原因是全像片是一種固定的照片, 沒有辦法顯示動態. 第一個問題在電腦進步下已經慢慢有進展. 這影片是說展示現在的材料技術是怎克服動態顯示的困難. 新一代的材料利用可重複寫入的動態底片, 原理是把感光的材料放在一對透明電極之間, 當加上電壓又同時受光的時就可以改變局部的分子排列讓折射率改變. 然後利用掃描的脈衝雷射就可以把想要的干涉圖形一次一次寫入這樣的材料. 變成可以改變內容的全像影像, 目前可以做到大約一秒一次上下的更新 雖然慢不過比起以往已經是大幅的進步. 要顯示的時候只要打LED的燈光, 就可以讓立體的影像出現. 動態的3D全像影片或許離實現的時候不遠了!
學術文獻
3 則留言:
http://www2.nsysu.edu.tw/optics/holography/hologra.htm
全像攝影術(holography)又稱為三次元立體影像之再生技術,當以適當的光源重建(reconstruct)時,可看到真實般的三維立體影像重現於原記錄位置;此時如以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時,即可獲得不同的物體表面;遠非一般攝影術僅能呈現的二維平面影像所能及的。
將一雷射發射之光束,通過 Beamsplitter (分光鏡)分成兩道光束。一束作為參考光束,經Spatial Filter(空間濾波器)後照設於全像底片;另一束照射拍攝目標物,目標物經此光束照射後形成散射,散射光投射於底片上。由於底片上同時接受的參考光束與物體光(目標物散射光),兩者相互干涉形成明暗干涉條紋,並由底片記錄下來。底片經顯影、定影後,即形成全像底片。在它表面上有許多精細而複雜的干涉條紋,其條紋間隔可達1μm數量級。若再用與拍攝過程中所使用的相同雷射光,以與參考光相同的角度照設全像底片,此時的入射光稱為"再現光",它會被底片上的干涉條紋所繞射,此時全像底片就如一片光柵。繞射光投入觀察者眼中,觀察者就會見到在原來放置實物的位置上有一個物體的虛像。
正想說不太了解全像攝影術相關背景知識就查好了~!
學到很多~ cool
不客氣喔 :)
張貼留言